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采访能接“地气”报道就有“人气”——地市级

来源:新闻爱好者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3

【作者】:admin
【关键词】:
【摘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守正创新阶段后,如何强起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1]作为地市级的晚报——《南阳晚报》近些年以采访接“地气”的新闻为突破点,以报道有“人气”的新闻为着眼点,寻求实现和提升新闻“四力”。

“风”就是根据讲解对象的特点,形成知识型、活泼型、幽默型、亲切型等不同的文风。比如对于教师团的导游词的文风多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对于老年团的导游词多是回忆过去,忆苦思甜;对于写生团的导游词多是关注绘画艺术,线条色彩等。

一、新闻报道的“人气”是新闻“四力”的体现和反映,想让报道有“人气”,前期选题和策划必须接“地气”

新闻报道的“人气”直接体现的是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间接反映和折射的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有“人气”的新闻,其关注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其所报道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或者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近些年来,《南阳晚报》推出的“关注南下农民工”“南阳船工闯长江”“火海救人、感动中国”“聚焦聚力、脱贫攻坚”“我的名字叫国庆”“爱国情·奋斗者”“我和我的祖国”等系列报道,其选题就充分考虑了百姓关注、贴近一线、贴近读者的要求,受到了业内人士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钻井工作的高端发展,主要目的是实现“三个提升”,即速度提升、质量提升、效益提升。实现高端发展速度提升是关键,质量提升是效果,效益提升是目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报道的成败与否,前期的策划和准备很重要。能引起老百姓关注的新闻,其题材的选择一定是平民化的。“关注南下农民工”系列的策划正值春节过后,时任《南阳晚报》总编辑、现南阳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李明建多次提出各部室要树立品牌意识,搞大策划、大活动和有创意的活动。他要求,确定新闻选题时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回应这一要求,《南阳晚报》社会部围绕春运及农民工策划了“关注南下农民工”系列报道。因为南阳是人力资源大市,近几年每年都有250多万人在外务工,每年节后有大批务工人员外出,且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区。2009年,广东东莞正处于“扫黄风暴”的风口浪尖上,东莞又是南阳农民工外出务工集中地之一,仅东莞市黄江镇最多时就有7000 多南阳人。那里还能不能留住老乡?那里的工作还好不好找?这都是读者的关注点。《南阳晚报》策划的“南阳船工闯长江”系列报道,源于当时交通部门重启唐白河通航入江议题,航运部门马上要对船员年审,且南阳人在长江上别有一番精彩:在浩浩长江之上,南阳货轮每年的运量上百万吨,有600 余艘南阳籍船舶、4000 多名南阳船工,长江上每10 名跑船人中就有一名南阳船工。这一陌生领域会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南阳晚报》每次大型新闻选题确定后,报社都会由编委会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开“诸葛亮会”,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寻找采访对象,如何确定报道方向提升新闻引导力,如何实现报道接“地气”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关注南下农民工”和“南阳船工闯长江”两次南下采访成行前,前往采访的记者达成共识,要多写故事性的东西,多写百姓关注的事情。对于南下农民工的采访,把重点放在了务工者返程情况,找工作情况,吃、住及子女就学情况,在特殊时期日常娱乐是否受影响等;对于船工闯长江的报道,根据其以船为家的生活特殊性,把关注点放在了衣食娱医、生老病死嫁娶等鲜为人知的地方。部室主任还针对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对哪些问题可以采访、哪些问题应该详细采访,也做了认真的分析。

二、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最直接的来源是贴近性,接“地气”且有“人气”的新闻,要求编辑记者必须具备敢挑重担、不怕吃苦的勇气

一次新闻策划是否能取得成功,一靠选题,二靠执行。编辑记者是否敢于担当,是否愿为人先,是否有挑重担的准备和勇气,至关重要。

水库上游一级保护区绿化率55%,二级保护区绿化率50%,绿化率不高。在未绿化区域内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并制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人生重晚节,慎始不易,善终亦难,必须修身不止。要经得起“退”的考验,以先贤和当代道德楷模为镜,常照照自己,以党章为“矩”,常约束自己,廉洁自律,不忘初心,多行善事,生命的晚霞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欧阳锋说事的时候吕凌子正拿一把水果刀漫不经心地削苹果,削着削着双手就停止了动作。若非欧阳锋亲口所说,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脸上挂满忏悔的欧阳锋多么希望妻子将自己痛骂一顿,骂个狗血淋头。吕凌子缄口不语,或许是因为想说的太多,反倒无话可说,她将削了一半的苹果放在茶几上,狠狠地将其切成数瓣。

应该说,如果不是记者不怕吃苦、勇于担当,如果不是记者始终坚持“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如果不是记者乐于同受访者交心、交友,就不会有这么多吸引读者的精彩报道。

三、接“地气”应因“时”而动、顺“时”而为,“地气”“人气”“时气”合而为一,方能凝聚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在确定选题或策划时,还必须选准发稿时机,找准节点,因“时”而动,顺“时”而为,方能将“地气”转化为“人气”,最大化地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强劲的舆论引导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是媒体报道的主旋律,接照集团党委安排部署,《南阳晚报》从小处入手接“地气”,推出《我的名字叫国庆》新闻专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虽说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在人物选择和报道视角上,还是要突出人物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即把个人的人生、家庭故事融入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中,让读者能从一个个“个体”的故事中,感受到新中国铿锵发展的时代足音。如2019年9月6日《南阳晚报》推出的专栏《我的名字叫“国庆”》讲述的就是从扳道员干起,至今仍甘当“道钉”的王国庆,他见证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闻亦如此,不仅需要接“地气”,更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作为地方媒体,更要因时因地,选准节点,与党委、政府当前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合拍,与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吻合,做到“好雨知时节”,方能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达到宣传的最大效能。

2016年5月18日,那场在南阳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大火发生后,《南阳晚报》记者于晓霞在接到采访任务后,第一时间深入烧得面目全非的火灾现场,她找房东和当事人了解情况,不仅在国内率先报道了王锋救人的感人事迹,还独家挖掘出了王锋三入火海、使同楼5 户人家13 口人幸免于难的感人细节。《南阳晚报》高度重视,及时推出《火海救人 感动中国》系列报道,持续跟踪王锋事件,做到天天有报道。一段时间里,于晓霞几乎天天守在医院里,关注王锋的病情并陪着王锋的妻子潘品,同她一起因为得到救助而欣喜,因为王锋的病情而流泪。半年之久,记者先后写了64 篇关于王锋的稿件,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效应,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纷纷原文转载,王锋的英勇事迹在网上网下悄然蔓延,一场营救英雄生命的战役也无声地打响。[2]英雄王锋牺牲后,先后被授予“时代先锋”“2016 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6 感动中原·特别致敬”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南阳晚报》还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情·奋斗者”等专栏,连续推出系列“接地气”的报道,形成强大“正能量”的报道合力,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互联网语境下,权威性是主流媒体的优势,但丰富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却是新兴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如果不重视打造新闻矩阵,把其纸上的生产优势化为网上的生产优势,把其内容及公信力方面上的优势转化为渠道优势,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就会弱化,公信力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还有2019年中秋节前夕,《南阳晚报》策划的“迎中秋·家好月圆”系列报道,较好地利用了中秋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讲好家国故事。在报道中,立足平民,关注情感,精心选取典型人物,并使他们在报道主题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有与台湾海峡一海之隔的台属同胞,有在酒店打工的普通员工,也有坚守岗位的社区民警……通过这些身边人物的平凡故事,把月照人间时,人们的月圆思亲之情、尽享团聚之情和两岸一家亲、人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生动再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在讲述这些人物故事时,《南阳晚报》更是把笔力聚焦到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上,选派记者深入南阳汉画馆,让一片片静默无语的汉画像石“张口说话”,讲述宛与月的故事,采访民俗学家,讲述中秋节的千年变迁和南阳人过中秋的多彩习俗。既有人物故事的生动性,又有文化底蕴的厚度,这组接“地气”的策划报道,不仅因选题准,更因其顺“时”而为,选在中秋节前一天刊出,精准的报道节点,更深化了人们对中秋节的认同和归属感,对市民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浸润作用。

上述第(1)项汉字音译专有名词原则早在新教传教士编写《外国史略》、《万国地理全图集》等中文书刊时便已确立,而且仅限国名、地名和人名的习惯沿袭至今。

长期以来,南阳晚报人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敢挑重担的优良作风,晚报记者始终肩扛责任和道义,心怀良知与梦想,紧跟时代脉搏。下广东、闯长江两次南下采访,《南阳晚报》先后有三名年轻记者参与。第一次南下,在接到采访任务时,刚刚入职的两名年轻记者,尽管也曾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但他们没有退缩;尽管出发的当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他们也没有怨言。在十多天的采访中,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敢为人先。在东莞,他们与外出务工者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为了获得新鲜、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他们不辞辛苦:白天,他们忙着寻找采访对象,亲历外出务工者的生活;晚上,他们加班加点写稿子,及时把稿件传回报社。有的工厂老板怕被他们曝光找碴,不让进入厂区,他们磨破嘴皮儿去争取;有的采访对象有顾虑,不接受采访,他们便耐心沟通。为了能切身感受在外务工者的不易,他们深入工厂体验熨烫工,双手被烫了好几次,一天数百件衣服的工作量也让他们腰酸背疼。

四、有“人气”且能接“地气”的新闻,其支持手法必须有“新气”

像这样经过记者深入挖掘,把个人的成长故事与新中国的跨越发展融为一体,突出了小人物大时代下的家国情怀,从而以生动的事实,有力地弘扬了爱国主义这一主旋律。

第二次南下,两名年轻记者从湖北宜昌茅坪登船,出三峡,到武汉,辗转奔波,在船上与船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感受船员的酸甜苦辣。每次船靠岸时他们又马上登上其他船只,了解更多的南阳船工的生产生活。正因为几名年轻记者服从大局、不怕吃苦、勇挑重担,才使这两项策划得以顺利实施。

地市级晚报要想最大限度提升新闻“四力”,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对受众的传媒需求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群体化,用足用好新兴媒体的力量,为受众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在两次南下跟访中,《南阳晚报》尝试把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和微信、微博、网站以及手机热线、短信等结合起来,全景展现采访的情况,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其中。报纸和微信等多种媒体手段的运用实现了报网“直播”,产生了阅读“滚动”效应,使新闻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这种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一亮相,就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很多读者称赞这种做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扩大了报纸和活动的影响力”。

自南下跟访农民工开始,《南阳晚报》就认识到了新兴媒体的作用,当时就要求记者创建了一个微信群,并同南阳本地的“大V”联系,让他们加入微信群并及时转发跟访报道。同时,报社还把新闻公众号和记者的热线电话、QQ 号等都告知读者,用微信、微博“直播”采访的过程,用电话聆听读者的“声音”,第一时间把读者和记者联系起来,既要充分反映读者的心声,又要把读者的愿望体现在采访过程中。

同样的,在《火海救人 感动中国》系列报道中,《南阳晚报》与晚报微信公众号、晚报官微、晚报QQ平台联动,不仅在新闻传递上第一时间实现了新闻共享,也在传播效果上实现了网上网下互动、纸媒与网络读者的全覆盖,新闻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扩展。

近些年,《南阳晚报》组织策划的很多活动,都积极利用了新兴媒体,实现报网互动,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有“人气”、接“地气”的新闻,来自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前方、后方勤于“通气”

前后方及时沟通,适时调整采访方案,也是《南阳晚报》多年来大型采访策划得以成功的根源。

在每一次大型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部室主任、部主任同总编有意识地加强沟通,根据前方情况及时调整采访方案。这一工作遵循从“关注南下农民工”的采访中可窥一斑。按照原定计划,在列车上要写一些外出务工者在旅途中的故事。编前会上有副总编提出,最好选一两个人做线索,让报道脉络清晰起来。部主任马上把这一要求传递给一线记者。初到东莞,工厂未完全开工,外派记者不能立刻开展工作,值班副总编提出,发生在务工人员身上和身边的故事也能吸引读者。部主任马上同前方记者沟通细化采访方案,采写了《毛纺女工郭丽的寄居生活》和《东莞“漂着”一群“小候鸟”》等报道。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务工者的生活,编前会提出能否让记者尝试打工的形式。经过及时同前方记者沟通,推出了《找工作,现实撞了他们一下腰》《干了一天活,浑身就像散了架》等蕴含温情、打动人心的报道。

总之,地市级晚报要想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必须在明确自身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舆论引导手段,深化新闻报道内容,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发挥主阵地作用,出奇出新出精品,从而掌握传播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洋.提升“四力”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J].新闻爱好者,2019(4).

[2]于晓霞.每一次采访,都有不一样的感动[J].新闻爱好者,2017(4).

[3]万川明.党报引领媒体融合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8(12).

(作者单位: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编校:王志昭

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网址: http://www.xwahzzz.cn/qikandaodu/2020/0513/375.html

上一篇:我国网游短视频广告的发展新趋势——基于2019年
下一篇:对话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新闻爱好者投稿 |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 新闻爱好者版面费 | 新闻爱好者论文发表 | 新闻爱好者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爱好者》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