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798 吾乐影像空间连续举办了三场“国际经典手工工艺影像展”以及研讨会,在摄影界影响颇为深远。展览汇聚了全球25位摄影艺术家的优秀手工工艺影像作品,涉及到的工艺有蓝晒、四色树胶、明胶蚀刻法、铂/钯金印相、碳素明胶印相、彩色奶酪印相、盐纸印相工艺、铜凹版印相工艺等,并且呈现了在宣纸等不同介质上的印相工艺作品。其中,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山姆·王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钟建明教授都在影像的呈现中尝试使用宣纸作为呈现介质。展览还展出了艺术家运用不同工艺叠加制作的实验作品。
虽然在2014 年之前,我们可以在众多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中看到一些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作品,也可以发现中国本土的许多摄影艺术家和爱好者们开始使用传统摄影工艺制作影像,有的艺术家已经可以很完美地控制某种工艺为自己的艺术呈现服务。但是,的确在此之前,很多国内的爱好者们和艺术家极少触碰到如此丰富的传统摄影工艺,也很难在一次展览中观看到如此高水准地使用各种工艺制作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这一系列展览的确对于本土的艺术家和摄影史研究者而言,显得特别弥足珍贵。因为这可以说是迄今而来第一场国内最大型的传统摄影手工工艺展览。
时隔5 年,在2019 年的丽水国际摄影节上,我们看到了一场由31 位国内艺术家、14 位国际知名传统摄影手工艺术家参展的大型展览——“对话——中外手工影像原作展”。此次参展的作品多达190 幅,工艺涉及30 余种,整个展览基本按照工艺出现的时间顺序布展。此次展览不仅又一次让艺术家、爱好者们大饱眼福,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国内优秀的艺术家们也可以非常完美地利用西方传统摄影工艺作为呈现手段来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同时,对于摄影史研究者而言,得以在工艺的介绍与艺术作品的展现中更加细致地了解产生于19 世纪前叶并延续、活跃至今的各种工艺是极为难得的。 除去展览,不断丰富的深入介绍传统摄影手工工艺的书籍的出版和各种高品质的培训班也不断壮大着本是小众的传统摄影手工群体。
那么,为何2010 年左右会在中国涌现出一批艺术家、爱好者们努力去探寻产生于西方的传统摄影工艺呢?
很显然,中国当下的艺术摄影创作面临着数字化影像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与冲击,摄影师们习惯于在“明室”即使用电脑软件实现艺术创作的诸种控制,当然也习惯于制作影像。数字时代,艺术家可以任意运用、编辑、融合不同影像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与审美趣味;甚至可以无需拍摄照片就可以制作出如照片般的逼真影像。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影像不仅可以瞬间产生,而且可以瞬间进入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互动,摄影已然成为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犹如我们的日常语言一般。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为信息载体、传播媒介的影像是依赖着屏幕和数字进行运作、互动的。
有趣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正张大双臂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欢迎着影像的加入;同时无所不在的影像与全民影像制作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屏幕成为绝大多数影像存在与交流的媒介,而传播、流量是众多影像存在的生命与价值。当艺术要求影像不断创新,要求作品具有唯一性;这必然对抗着全民摄影的简单、快捷与无限复制、传播。艺术家在拍摄手法、拍摄内容上不断创新,在使用的器材上也不断寻找各种可能性;那么对于影像的呈现,也自然不会满足于顶级打印机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完美控制与纸张生产商供给艺术家的那些选项了!传统摄影手工工艺恰恰可以带来影像呈现的多元化,满足于艺术家们对影像唯一性、不可控的一些想象与追求。
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回溯往昔,却发现中国缺乏实验摄影阶段。摄影术对于中国而言,就是随着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据记载,1841 年,法国军官就已经使用达盖尔摄影术拍摄被占领的香港港口,这不过距离法国宣布达盖尔摄影术诞生仅两年之久。虽然清末的邹伯奇运用自己博学的科学知识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做着各种实验去留存宝贵的影像,但影响辐射范围相对狭窄。不论如何,随着鸦片战争,西方摄影师带着先进的摄影器材拍摄了一批中国影像,同时在这些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也陆续孵化出了中国摄影师。此时的摄影已经逐渐步入工业化阶段,从达盖尔摄影术到蛋白工艺、湿版、干版的技术进化,这些逐渐实现了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制作影像、复制影像的要求。因而,这也导致当我们面对数字化影像创作的冲击时,使得当代摄影影像艺术创作与呈现样式较为单一;同时我们不仅无有历史可以回溯与借鉴,对西方传统摄影工艺知之甚少;而且信息传播所需要的复制性严重对抗着艺术摄影所需的唯一性和原作概念 。
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网址: http://www.xwahzzz.cn/qikandaodu/2021/0707/929.html
上一篇:电子竞技运动损伤的调查与研究
下一篇:刍议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