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适合带小朋友去玩~
hi,大家好,今天要分享一个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叫“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2.0”的展览。
顾名思义,是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图片展,今年是第二年。
说实话,去年1.0开展期间正好是国际博物馆日,我在中华世纪坛看了沙皇夏宫展,对照片展兴趣不大,没有进去参观。
今年我们超级幸运,进了场馆正巧遇到一位讲解员刚开讲,还学到了不少冷知识。
图片展挺有意思,尤其是听完讲解再从头仔细逛,会有新的感受。推荐给摄影爱好者,以及家长带小朋友参观,可以玩很久哦~
(不过,刚开展喷绘的味道还有点儿大,如果小朋友过敏可以等一等~)
一进展厅,就看到一个弧形的杂志封面照片墙。
加上门口的大白熊和长颈鹿,整体展厅都是国家地理主色的黄色设计,灯光也设置得很棒,非常适合文艺青年打卡晒照。
对了,展品里有好多照片的构图配色光线,是明信片风格,旅游不想拍大众游客照,可参考~
原来国家地理最开始是作为学术杂志出现的耶,并不是我们印象里的“看图说故事”。
变身图片为主,契机还跟中国有点儿关系。
喏~就是这张在西藏拍摄的住持和他的助手,一下子就把杂志销量带上来了。
说到底,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猎奇心理可不一般,我脑补了下,大约等同我们现在刷微博看八卦吃瓜的心态吧~
不过,当时正值杂志生存困境,这组照片“起死回生”的效果,让当时的主编下决心,以后都走图为主,配少量图说的路子。
除了异域风情,国家地理也刊登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动物。
早期是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探险家等主导,摄影师随行拍摄的配置,研究的目的性十分强。
比如研究几种跟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猩猩,抓拍到的这张照片,颇有致敬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意思。
基督教文化浸淫的审美观之下,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构图和主旨都类似宗教油画。这类照片在展览里有好多,例如耶稣受难状的鲨鱼,表达人类对自然生灵的涂炭。
(呃,油画过审啥时候能开放包容一点儿啊,就算是可爱的马赛克也破坏艺术性了不是~)
国家地理的一些照片,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摄影师通过图片表达观点。图片只是众多表达渠道的一种,即便是纪实性新闻性的照片,也必然有拍摄者的个人意愿,这无可厚非。
但为了表达而刻意“制造”影像,尤其是简单粗暴,“震惊!”体那种,我就敬谢不敏了。
有一张图让全身都裹在民族服饰里的女人,连眼睛也不露的那种服饰哦,头顶一个鸟笼。
不用想,毕竟是西方视角,这是在说在某些宗教地区,女人就是笼中金丝雀。
那作者有没有考虑,类似的刻板印象,并不能代表同一个地区的所有女性呢?只要一提到某些女性,读者立马联想到头顶着鸟笼的这张照片。
就像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中国人,美国读者第一时间就想着清朝留辫子的人。
视觉冲击性是有了,耸人听闻的八卦新闻多提升销量呀!可从长远来看,读者都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理念给蒙蔽了呢。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照片。
不是放在摄影棚里,拍得到清晰皮肤纹理,那种人为因素很强的动物照片,而偏爱可爱温馨的。
比如小企鹅一家,狮子母子,都暖洋洋的,让人心情舒畅。
还有一张雪橇犬和人类同挤一班机,蠢萌蠢萌的好可爱!
当然,纪实风格的动物照片也非常有意义。 给我们同一个地球的动物们留一条活路,比如人类第一次拍摄到的,频临灭绝的滇金丝猴。
世界上唯一迁徙的蝴蝶,黑脉金斑蝶,俗称“帝王蝶”。如果没有被伤害过,小动物对人类其实并没有戒心,所以才能拍到美丽至极的画面。
它们一旦感受到危险,可就再也不信任人类了。
早期的潜水摄影,用的这个设备,乍一看像小黄人,萌萌哒~
等到了卡梅隆深入海底探险的时代,设备已经进化到这样了~
泰坦尼克那些感人的故事,确确实实是多次潜水,根据残骸的细节推测出来的,才那么动人。
那么,深海潜了那么多次,差一点儿打破记录的卡梅隆导演,《阿凡达2》啥时候交作业呀?
还有一些科技感爆棚的照片,我也很喜欢~
好看好玩的图片很多,留给大家亲自观赏体会咯~
PS,昨天我穿了亲手做的春天花花裙,美滋滋各位周末愉快啦!
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网址: http://www.xwahzzz.cn/zonghexinwen/2020/051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