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蕾希望在45岁之前能打一场“票友赛”。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这样的“状态”在常年运动的人身上很常见,而范蕾两年半以前还“从来不运动”。不过,一旦入了练拳击的门,带给她的快乐就像拧开了水龙头。如今,范蕾立下了一个小目标——45岁前打一场“票友赛”。
看到了这样的“票友赛”,范蕾有时会觉得“我也能上”。但她清楚,毕竟年龄摆在那儿,技术没问题,体能恐怕也跟不上。饶是如此,她依然下定决心:“我有一个梦想,45岁之前可以打一场票友赛。”如果今年年底时机和自身状态合适,她也非常乐意。
范蕾在训练中。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同样掩藏不住的还有快乐。她以线形图描述心情变化:购买奢侈品,等待时一路上扬,拿到手时到达顶点,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新鲜感丧失,线条呈断崖式下跌。运动带来的快乐则能持续上涨,永远会有下一个高点可以冲击,并且身体能不断获益。
新京报体育新闻部出品
40多岁来补“体育课”
有了这个目标,范蕾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炎炎夏日蓄力,准备迎接拳击生涯中有意义的时刻。
范蕾
编辑 韩双明
第二年起,姚志奎给范蕾更多对练的机会,还会模拟不同的情境;真正开始尝试实战是今年一季度,从开始教练的点到为止,到跟其他学员切磋,其中不乏男性。未知的对手开始让范蕾感到压力,也激发了一股倔劲儿,“在能力许可范围内,我希望尽量刻苦。我不算有运动天赋,再不努力训练进步不是更慢吗?”
“您是‘80后'还是‘90后'?”新京报记者与范蕾寒暄过后问道。她个头不算高,却很挺拔,有着漂亮的肌肉线条,浑身散发着运动的美感。
受疫情影响,健身房停业,她开始跑步。从最初3公里要跑半小时到完成人生第一个10公里跑,范蕾发现自己并不排斥运动,并逐渐感受到乐趣,想要尝试更多项目。她也上过团课,其中包括搏击操,加上儿子在格斗兄弟俱乐部练少儿搏击,引起了“老母亲”的兴趣,从接送围观到自己上手打起来。
新京报记者 刘晨
一旦实战,就不会满足于跟同俱乐部的人打。范蕾慢慢认识更多拳友,看业余爱好者的交流赛,社交圈在扩大。她感慨,局限在职场的社交不乏“以貌取人”,甚至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拳友之间不论年龄、出身和地位,“没有人在乎我是全场年纪最大的,因为我四十多岁就轻轻打,大家的训练内容都一样。”哪怕技不如人,也要全力以赴,“站上赛场的一刻,所有人都一样,付出相同的勇气,有意志力,都会赢得尊重。”
42岁前,范蕾是“穿高跟鞋逛街”的人。现在,它们已经静静躺在角落很久了。“我会跟认识的女孩说,越早开始运动,就能越早受益。”
随着学生时代结束,“体育课”这个锻炼的代名词就退出了很多人的人生舞台。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体育课是在其他科目老师代课或“摸鱼”中度过。范蕾42岁前几乎从未主动锻炼过,直到2020年初,她发现骨密度偏低,医生建议进行“抗阻运动”,也就是力量方面的训练。出于健康考虑,范蕾买了久违的运动鞋,走进健身房,“四十多岁了,开始补体育课。”
拳击和很多格斗技能一样,不只是一项身体运动,还需要头脑参与,而且不是上了擂台再想。等对手出招再想如何应对,再做动作,很可能已经被后面接上的拳打蒙。所以,拳手要做到身体与头脑融为一体,“练到像身体有想法一样。”这是范蕾的心得。比如躲闪需要具备足够快速准确的“下意识”,都是用上万遍练习换的,“练了上千遍还做不出来,因为练得不够。”
目标
2020年夏天作为拳击新手入门,范蕾一周上一次课,练练基础动作。偶然在社交平台看到几个女孩发训练和比赛的视频,她觉得她们打得非常好,于是私信询问,得知对方已经训练了五六年,每周训练三到四次。范蕾受到激励,也生出想打实战的念头,得到教练姚志奎的支持,同时增加到每周三四天的训练频次,由上班课转向私教课。
网络热搜时常出现30+或40+女明星“状态能打”,营销样貌身材仍有二十多岁女性的感觉。但前往北京格斗兄弟训练的范蕾素面朝天,体态轻盈,毫不介意提及已经44岁,外形与由内散发的自信,都够得上“能打”。
45岁前想打场“票友赛”
两年半以前还“从来不运动”的范蕾迷上了拳击。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网址: http://www.xwahzzz.cn/zonghexinwen/2022/0725/1293.html